CW积水模块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在海绵城市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在建设海绵城市过程中,可通过建造分散型雨水储存渗透设施,实现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从而打造健全的城市水循环系统。

18010201

CW积水模块雨水收集回用系统构造示意图

    CW积水模块雨水收集回用系统是一种分散型雨水储存渗透及就地处理回用设施创新技术,该技术源自日本,可广泛应用于城市停车场、住宅小区、大型操场、公园绿地、大型高层楼顶等各种都市分散空间的雨水收集与回用,目前已经在日本、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印度、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成功应用。

18010202

CW积水模块基本类型

    CW积水模块雨水收集回用系统简介

    CW积水模块雨水收集回用系统是在地下等空间采用聚丙烯树脂PP塑料波形CROSS-WAVE积水模块(简称:CW积水模块)为主材,上下90 °交叉叠拼累积,并根据设计用途配合其他辅材,如:土工布、防水膜、管线井材、水泵及净化设施等构建的雨水收集储水池。该创新性系统工法的专利权由日本积水化学工业株式会拥有,国内技术推广合作伙伴为中日合资的北京路新大成景观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18010203

CW积水模块组装示意图

    CW积水模块现有4种基本模块:

    1)CW-H型:储水率95 %以上,推荐埋深4 m,上方覆土层厚0.6~1.6 m。

    2)CW-HS型:储水率95 %以上,推荐埋深4 m,上方覆土层厚0.5~2.2 m。

    3)CW型:储水率93 %以上,推荐埋深6 m,上方覆土层厚0.5~2.2 m。

    4)CW-S型:储水率92 %以上,推荐埋深5 m,上方覆土层厚0.5~3.3 m,可埋设在公路路面下方。

18010204

CW积水模块雨水调蓄池示意图

    CW积水模块的功能:采用CW积水模块建造的雨水储水池可有效构建控制雨水径流的地下储水空间。

    CW积水模块工法:是将CW积水模块90 °交叉堆叠码放形成的储水空间,用防水土工膜及保护土工布包裹起来,构筑成地下储水池的一种特殊施工方法。

18010205

CW积水模块雨水渗透系统示意图

    CW积水模块工法的应用范围

    CW积水模块工法目前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1)雨洪调控系统(雨水调蓄池)。

    2)雨水渗透系统(补给地下水)。

    3)雨水利用系统(雨水回用)。

18010206

CW积水模块雨水回用系统示意图

    CW积水模块的技术特性

    独特的高强度结构:1)单片内部镶嵌紧扣设计,自然咬合对位,无需连接构件;2)片柱状结构,90 °交叉堆叠码放,无结构受力盲点;3)单层高度低,抗侧压能力高,抗震性能强,整体稳定性好。

    高储水率:1)旋转90 °交叉堆叠码放,确保高储水率,储水率 92 %~95 %以上;2)在小型蓄水工程设施中也能保证高储水率。

    施工简单:1)只需每层旋转90 °叠加,堆叠码放简单;2)无需连接构件,施工过程不易出现失误;3)土方量及残土发生量少,施工后处理简单。

    施工周期短:1)单片模块重量轻,仅靠人力就可完成堆叠码放;2)无需混凝土储水池施工的养护时间,工期大幅缩短。

    环保性能好:1)使用聚丙烯材质,环保性能好;2)耐化学成分,耐水性优异,对水无污染。

    收纳小型化:1)产品运输及保存时,按同一角度叠加码放,非常节省空间;2)可将产品临时堆放,不占用大量空间。

18010207

CW积水模块工法施工场景一

    CW积水模块工法的应用案例

    日本:至今已施工建造的各类蓄水池共计约7 570个,总储水量达1 893 797 m3,其中较为典型的案例如下:1)石川县区域治理雨水调蓄池,规模9 200 m3;2)宫城县政府雨水调蓄池,规模1 700 m3;3)藤泽市柄泽调蓄池,规模30 000 m3,该蓄水池是迄今为止塑料模块雨水调蓄池中单池容量的世界之最。

18010208

CW积水模块工法施工场景二

    中国:1)江苏省太仓市,积水住宅太仓裕沁庭,规模500 m3;2)北京市六里屯小学,规模200 m3;3)北京京承高速公路太师屯服务区,规模1 000 m3;4)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西货运区,规模800 m3;5)台湾省台中市,文山水资源回收中心一、二期,规模2 015 m3。

    印度:1)潘切库拉市印度DLF集团投资的住宅小区,规模2 380 m3;2)塔普卡拉市本田汽车制造厂,规模1 200 m3。

    澳大利亚:墨尔本市Winton Park,应用规模630 m3。(通讯员 徐开宇)

    注:本文刊载于《市政技术》2018年第1期,第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