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干实事、说实话的国家工程英才走了——沉痛悼念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王梦恕先生

    社会各界痛别国家英才

    2018年9月20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隧道与地下工程领域的著名科学家,第九、十、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铁副总工程师王梦恕院士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

    9月22日上午10时,王梦恕院士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

18060901

王梦恕院士风采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王梦恕院士的去世表示沉痛哀悼,对家属表示慰问。其他现任及原党和国家领导人李克强、汪洋、陈希、温家宝、吴官正、张高丽、马凯、刘延东等,对王梦恕院士的去世表示哀悼,对家属表示慰问并敬送了花圈。

    20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送别他们的这位老同事。北京交通大学数百名师生和众多社会各界人士也赶到现场送别王梦恕院士。

    卓越辉煌的成长轨迹

    1938年,王梦恕出生于河南省温县一户贫困人家,童年经历了战乱、灾荒、疾病、饥饿的痛苦。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急需人才,初中毕业的他考进天津铁路工程学校学习;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他就以实习生的身份参加了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

    王院士的人生成长与中国铁路的建设和发展密不可分。他1956年考入唐山铁道学院,1964年从该院桥隧系隧道工程专业毕业,获硕士学位,被分配到铁道部北京地下铁道工程局施工处任专题组长,参加北京地铁线路的建设。

18060902

王梦恕院士早年在大瑶山隧道工地

    1965年,北京地铁1号线开工建设,27岁的技术员王梦恕纠正了隧道内净空确定未考虑施工误差、贯通误差的重大设计失误;承担了第一段工艺试验及我国第一次盾构大型工艺模拟受力试验;主持设计制造了我国第一台直径7.3 m的大型机械化压缩混凝土盾构设备。

    1981年,王梦恕参与了我国在京广线最长双线电气化铁路大瑶山隧道的工程建设施工,该隧道全长14.295 km。时任铁道部隧道局科研所总工程师的他,带领技术人员刻苦攻关,创新采用国际上一种颠覆传统的革命性隧道施工新技术——“新奥法”指导工程设计和施工,实现了大瑶山隧道工程的大断面快速安全施工,将工期从8年减少到6年半。大瑶山隧道施工创新技术项目1992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王梦恕的成长没有停步。他转战大秦线军都山隧道,进行大跨、软弱、有水、浅埋、上有民房的隧道设计、研究,先后攻克了7项配套技术、14个技术难关,并总结出了“浅埋暗挖法”这一适合中国国情的隧道施工全新工法技术。

    20世纪80年代,担任北京地铁指挥部副指挥长、总工程师的王梦恕,首创性地大胆将“浅埋暗挖法”的设计与施工理念引入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多变的大城市浅埋地铁区间隧道施工,在整日繁华、车水马龙的北京长安街路面下,静悄悄地建成了北京地铁2号线复兴门站折返线工程。

    随后,王梦恕又主持了大跨度地铁车站“浅埋暗挖法”施工新技术攻关项目。在北京复兴门至西单区间大跨度车站试验段工程,车站结构宽22.5 m、高7 m,土层覆盖仅1 m。他将试验成果概括成“管超前、严注浆、短开挖、强支护、快封闭、勤量测”的18字诀。经过多年的不断完善、总结,该工法已在我国地铁等城市隧道及地下空间工程建设中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中国工程界脊梁之才

    1995年,王梦恕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7年任北京交通大学土建学院隧道与地下工程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随着南水北调穿黄工程的开工建设,我国揭开了大型盾构机穿越大江大河施工的序幕。长江流域的上海、武汉、南京、重庆、杭州等城市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越江交通发展规划,建设江底快速交通通道。在海底隧道工程建设方面,中国大陆首条海底隧道厦门东通道开工建设。王梦恕院士广泛参与了这些重大地下隧道工程的规划、论证和建设工作。

    从大瑶山隧道到秦岭隧道,再到北京等地的城市地铁,江河及海底隧道,王梦恕的创新业绩越来越多,梦想也越来越多,责任也越来越重。

    在长江上桥隧之争中,他呼吁:“给隧道工程一个机会。”在北京市地铁建设中,他提出:需要重视安全评估,不能不合理赶工期;他还特别撰文,提出了建设节约型城市轨道交通的理念。

18060903

王梦恕院士在隧道施工工地现场指导

    2003年,兰新铁路甘肃乌鞘岭隧道开工。作为当时最长的铁路隧道,原定工期是4年半,但被要求28个月内贯通,众多专家敢怒不敢言。王梦恕让记者扮成自己的学生前往调查报道,引起重大反响,推动工期的合理调整。

    2003年底,北京奥运主场馆“鸟巢”工程开工。王梦恕院士挑战国外设计权威,就“鸟巢”顶盖设计方案的不合理性,大胆谏言北京市及国家领导人。北京奥组委最终采纳了他的合理化建议,决定取消可开启屋盖、扩大屋顶开孔,使鸟巢的整体安全性得到进一步提高,用钢量比原设计减少了22.3 %。

    王梦恕觉得要坚持真理,只要对国家,对人民有好处,他就一定坚持要说。

    2011年发生7·23甬温线动车事故之后,国内外对中国高铁技术安全性、可靠性的贬斥之声充斥泛滥,中国高铁建设事业瞬间进入极度低谷期。担任事故调查组专家的王梦恕院士实事求是,力挽狂澜,拨乱反正,掷地有声地指出:“中国高铁技术没有问题,这就是管理和责任的问题!”奋力维护中国高铁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

    对中国高铁技术的未来发展,王梦恕院士非常有信心。王梦恕说道,“高铁已成为中国的骄傲与名片,中国高铁人将来要走出国门大发展。”王梦恕生前还提出了规划建立3条欧亚国际高铁线路的宏伟战略构想。

    为人师表,王梦恕对学生提出“第一是品德,第二是能力,第三是理论”,强调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培养出了百余名品学兼优的硕士、博士和博士后,为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王梦恕的博士生弟子、北京市政建设集团总工程师孔恒回忆说,平时他对学生各方面特别照顾关心,为人和治学方面要求非常严格。

    王梦恕院士一生淡泊名利,潜心钻研,追求卓越,苦干实干,敢说实话,是中国工程界真正的脊梁之才。

    王梦恕院士生前长期担任《市政技术》杂志首席高级顾问,谨以此文沉痛悼念王梦恕院士,缅怀他多年来对《市政技术》的大力支持与热诚关怀。

    (《市政技术》编辑部)

    注:本文刊载于《市政技术》2018年第6期,第9、10页。